读后感

这本书,这两年在很多乱七八糟的自媒体上被引用的一塌糊涂,其实就是主要介绍一句话:“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然后开始阐述抖音、游戏的危害。其实通篇读下来,我个人最深的体会并不是“娱乐至死”这一观点,而是有关媒介对于人的思考方式、社会文化的影响。

美丽新世界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句话是出自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认为这是“赫胥黎的担心”。本书中,作者仔细分析了漂亮国的现状,认为奥威尔在《1984》之中描绘的严厉的监控和审查制度对文化的摧毁并不会出现,相反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之中描绘的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沉浸在享乐之中,却完全丧失了幸福这样一种场景更符合我们当代的现状。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句话。其实这个现状,让我想到另一个流传很广的而且有一些阴谋论色彩的理论——奶头乐奶头乐理论,就大概描述了被认为是“ 低端人口 ”的人们沉浸在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之中,最终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本书的主旨也就是这个意思。书中,作者认为娱乐的产生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使“ 一切都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也就是说,电视(书中全篇以电视为例)把娱乐本身变成零表现其他一切经历的形式,最终带来了“所有内容以娱乐的方式表现”这一问题。

媒介

Peek-a-Boo

作者在本书第五章以此为标题。 Peek-a-Boo,是一种大人一隐一现来逗小孩玩的游戏。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因为这就是一种现状,即以电视等为代表的娱乐形式之中,各种作者认为“语无伦次”的信息这样一隐一现地出现,使人们沉浸在短暂的娱乐之中,但是最后我们并没有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任何收获。比如作者举例新闻中出现的很多事件,只有短短的15秒,我们本应该对新闻中的人产生共情或者共鸣,却在这条新闻过后没有任何反应。当然,我认为这个 Peek-a-Boo 现象更像现在的抖音等内容,我们快速划过一个又一个短视频,却没有任何收获。

媒介即认识论

那些缺乏哲学训练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有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柏拉图的这个洞穴比喻,是对媒介的隐性功能做的一个绝妙的象征性阐释。这里的洞穴可以视为媒介化社会,囚犯就是受众,他们背后燃烧着的火相当于大众媒介。媒介把受众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投射到洞壁上,形成影像,而受众便借助这些影像去感知实际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看到的不是实在之物而是它的影像,而这些影像都是由媒介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们只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或别人的影子,那些都是火投射到对面的墙上的。”长此以往,最终人们便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换言之,在大众媒介十分昌盛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于把媒介折射的现实当成现实本身,而对实际存在中的现实却浑然不知,漠然处之。

这个小标题是本书第二章的标题。作者认为,“ 任何媒介都有共鸣 ”,媒介会影响知识传播的内容,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观点非常古老,早在2300年前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之中就提出过大名鼎鼎的洞穴之喻来阐述媒介的重要性。本书的在这一部分的观点与其类似,认为“对于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媒介的影响

在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性后,也许我们应该对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阅读的目的肯定是严肃、专注而明确的。

我们应该多阅读书籍,而不是观看视频、听博客等内容。这是因为图书“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工资华语”,也是因为“读者往往是孤独地面对文本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锻炼。因此,“ 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 。”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外语,因为一种语言往往对应着一种世界观。这一点无需赘述,相关论述实在是太多了。

一些其他

本书中第三章对于美国历史上一些数据的介绍令人震惊,在几百年前的美国(1654-1699),当时的美国还是殖民地,那时候的文化普及度就已经非常高了,甚至在某些地区能够达到惊人的 89%-95%

在1640-1700年间,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两个地方的文化普及率达到了89%-95%。这也许是当时世界上具有读写能力的男人最集中的地方了。

作者认为,这与当地居民都信教,产生了庞大的阅读需求(对《圣经》的阅读需求)有关,并且这种现象带来了社会上蔚然成风的阅读风气,并且有着巨大的力度推行扫盲教育。

165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新英格兰城镇都通过了法令,要求建立“读写学校”,一些大的社区还要求建立语法学校。… 公立学校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人们神圣的权利。

“阅读蔚然成风。四处都是阅读的中心,因为压根儿没有中心。每个人都能直接了解印刷品的内容,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阅读时这个忙碌、流动、公开的社会的必然产物。”

书中描述,在18世纪末,当地的报纸、图书的出版量都异常惊人,而且没有形成“文化贵族”这一现象。最后,这样的文化繁荣进一步带来的文化的传播、教育的进步以及美国文化之中对言论自由的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