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比 Max Weber 大一岁。早年支持马克思主义,万年转投纳粹的法西斯主义。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十二章认为他是导致德国纳粹的思想根源之一。直接或间接继承了德意志经济史学派。

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解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因为1600-1800年间富人们渴望通过奢侈消费来获得上流社会认同的强大动力。(p6)

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精神特质才是这一具体的社会现实的源泉。

反对关于人类进步必然性的单线历史进化理论。(p8-9)

核心观点

  1. 美国工人对资本主义持友好态度

  2. 美国工人对美国政治制度和不同寻常的公民整合度(civic intergration)持友好态度

  3. 在运作良好的两党制下,新的政党很难成立起来

  4. 美国工人阶级潜在的激进主义倾向因为美国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报酬而消亡了。

  5. 美国工人拥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

  6. 美国存在着一个开放的边疆地区,它起到了消解美国工人好斗性的作用

在1、2、3、5观点上,学姐趋于认同,而4、6遭到质疑。

本书内容

美国是资本主义的黄金国度。(p1)

在导论之中,作者介绍了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港口、土地。同时,作者介绍了一个叫做资本主义精神的东西,这一内容在整本书里写的挺乱的,只能大概认为美国人都有充沛的精力、顽强的奋斗和对利润的追求,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美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模型正在被实践最准确地验证着,由于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如《资本论》 在倒数第2章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终变革马上到来的阶段。(p7)

罗斯福新政以前,还是托拉斯当道。

目前,整体财富的最终分布正在形成之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会像美国这么悬殊。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有钱人要远比德国的有钱人富裕很多。······另外一方面,只有英国伦敦东部才可以与美国大城市中贫民窟的穷困相提并论。(p13)

作者也注意到了美国的贫富悬殊。所以那本《深渊居民》应该反复阅读

美利坚民族实际上是居住在一个大陆上而不是在一个单一的国家里(p14)

欧洲好小啊。。。

可是,人们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这种摧毁所有“质”的价值观,将它们与可量化的货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习惯还会对无法采用金钱标准的情况下的价值观判断产生影响。这样的习惯只能够让人们对量的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成为美国核心精神的一种价值观。(p18)

此后是一些很琐碎的内容,大意是美国人习惯用金钱、数量去评判事物。因此,美国人喜欢竞争。

对每一个普通的美国民众而言,成功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变得富有。(p21)

社会主义在美国

社会主义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反应(p23)

美国人根本不选社会主义政党,得票率低的可怜。

而后,描述了美国人不反对资本主义、对国家感到骄傲和乐观,作者甚至认为“工人热爱资本主义”(p31)

工人的政治地位

美国拥有夸张的移民数量。

美国作为唯一拥有真正民主政府体制的大国,这里的政治事务因为其联邦制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p42)

美国人一年要参加22场选举,选举官员。(p45)

两大党

作者认为,首先政治选举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只有两党拥有这么多钱。其次,就是作者经过论述,认为美国两党并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区别,仅仅是作为选举后分享官职的集团,这里作者指出政治分肥制赢者分肥(p53-54)。最后,由于政治分肥制,两党可以轻易吸收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并且通过官职回报来分化第三党的领导人。同时,两党会对工人阶级进行实质性让步,“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的一面”(p77)。因此,工人阶级也能够“通过对古老的两党政治的熟练利用,工人阶级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它渴望的一切好处”(p83)

工人的经济状况

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极其详尽的数据,这在1900年感觉是很难想象的。主要通过数据对比了美国工人和德国工人的经济状况。

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些结论:

  • 美国工人的货币工资是德国工人的2-3倍。至少是2倍(p113)

  • 许多情形甚至是3-4倍,比如制糖业而后,作者又比较了物价、花费导致的生活水平的不同。有两点原因:

  • 国家的殖民的特征使得劳工的价格很高

  • 殖民地的特征又使土地的价格很便宜,从而地租价格在总价格中占据重大比例的商品都比较便宜。而后作者比较了住房、饮食、穿衣。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住房更便宜、家具更多、暖气更足;美国人主要吃肉、水果、布丁和精致白面包,而德国人吃土豆、香肠和粗糙的黑面包(p133);美国人的衣服更多,而且质量好,非常时尚,工人也像绅士,女性也像贵族小姐一样。

最后,作者得出关键性结论:“在烤牛肉和苹果派上,一切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烟消云散了。”(p163)

工人的社会地位

美国没有特别明显的阶级差异(这部分我认为是相比于德国的封建阶级残余的对比),因此工人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在这里,“工人也是受到尊重礼遇的”(p166)。

同时,美国在那时候,不降低工人的单位工资率,积极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并且设置建议箱,欢迎工人提出建议。从数据来看,也不是摆设,是真的会被采纳。

一些争议

作者描述了美国西部具有广袤的土地,因此可以让人逃离资本主义去当农场主,并且列出详细的数据证明确实有很多人去了西部当农场主。但是很难解释,如果资本主义真的这么好,这些人为什么要逃亡西部。这部分论述比较乱,整合以后我的看法是也许逃到西部是一种可以逃离压迫的方式,这是一种选择的权利,即选择参与或者退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每一种敌对态度都从积极的形式转化成了消极的形式,它拔去了敌视资本主义的锋芒”(p182).

更加疑惑的是,作者在书中最后一页说:“所有这些迄今为止阻碍了社会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因素都将消失或转向他们的反面,其结果是,在下一代人那里,社会主义在美国很有可能出现最迅速的发展”(p184)然后作者并没有详细阐述,就是扔了一个结论在这,让人摸不到头脑,貌似本书在这一点上被人诟病很多。

一些摘录

在美国,人们对资本主义以外的任何一种谋生方式都一无所知,正是一种欧洲国家从来没有过的纯粹经济理性,让人们攫取利润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哪怕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是由无数尸体堆砌而成的,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继续前进的脚步。这一点,我们从美国铁路事故发生情况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纽约晚报》(Evening Post)的一项统计显示,从1898年到1900年,已经有21,847人在铁路事故中丧生,这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布尔战争 (Boer War)中丧生的英国人总数相当(其中包括在战地医院因病丧生的人数)。仅1903年一年,就有11,006人命丧于铁路事故中,而在奥地利(7) ,这一年仅有172人丧生于铁路事故中。假如我们将这些数据按每百公里和每百万乘客进行标准化计算,就会发现,美国每百公里的铁路事故发生率为3.4,而奥地利仅为0.86,美国每百万乘客的事故发生率为19,而奥地利仅为0.99。(p5)

看来那时候美国火车就这样了,和前些日子那个危险品火车脱轨呼应上了。

我所指的是一种与自发成长的居住方式完全不同的形态,它依赖于纯粹理性的基础,单纯地由数量角度去界定,这好像要比“城市”这个词所具有的意义更加深刻。(p10)

整个乡村不过是缺少了像城市里那样的单独划分出的居住区。一种理性的智慧创造了盒子一般的城市,为了让所有城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测绘人员拿着测绘工具穿过了大大小小的乡村,将一整片平坦的土地划分成几乎大小完全相等的方格。在最初阶段,一定得排除自然或自发形成的居住方式。(p10)

城市是规划的产物?

对一个政党来说,一旦其赖以生存的理由都没有了,那么政党必然会面临着解散的命运——如果他们确实只想为了独特的政治原则进行斗争的话。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解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找到了一个政党可以在民主共和国里为之服务的另一个目标——捞取官职。(p73)

他在权利方面的任何合理要求事实上都得到了宪法的保障,因为他是人民的一份子

整个宪法是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的

造就了普遍的民主观念(p85)

每个人对人民意志的效力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任,并且以一种宗教狂热的态度提起它。(p87)

一个美国工人,当他看到自己的地位时,完全有资格骄傲地拍着胸脯高昂着头说:“我是美国公民”(p89)

因此,他应该比德国工人生活得好得多。······他比他的德国同事住得更好,穿得更好,吃得更好。(p147)

美国人更有利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结果,即政府的激进民主体制和舒适的生活水平的结果.(p164)

即使从外表上看,也没有人能够把他与共和国的总统区分开来。(p165)

一个欧洲的孩子,当他长大成人时,他将发现人生盛宴的坐席上都打上了“此座有人”的标记,他只能与自己的同伴争夺剩下的残羹冷炙,连抢夺和偷窃一个未知的千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p183)

参考

秦晖

丽泽书评

写在最前

这本书是考察桑巴特的思想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讲,本书应该是桑巴特在杂志和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编纂而成,详细阐述了桑巴特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我开始读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所吸引,迫切地想要得知为什么美国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有未来学色彩的是,桑巴特写就此书时是1906年,桑巴特在1929年著名的大萧条没有来临之前,就断定美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应该说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其针对书名(即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所给出的理由,无论对错,都成为了在研究美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这一领域之中不能避开的里程碑。

当然,本书也却有一些问题。首先,桑巴特本人思想多变,在写成本书时从时间上说应该是处于他从认可社会主义到支持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桑巴特在本书之中也呈现出一些思想上的矛盾之处,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也有些模糊不清,甚至部分前后章节之中的语句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其次,本书由于是编纂期刊文章的合集,因此不免在细微之处出现前后不连贯;最后,本书由于是德语写成,我所看的译本暂不清楚是根据德语原本直接翻译还是转译的英语版本,因此在阅读时有部分语句不够通顺,令人感到费解。

书评

在阅读本书后,可以首先给出作者对于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回答了,作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 美国工人对资本主义持友好态度

  2. 美国工人对美国政治制度和不同寻常的公民整合度(civic intergration)持友好态度

  3. 在运作良好的两党制下,新的政党很难成立起来

  4. 美国工人阶级潜在的激进主义倾向因为美国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报酬而消亡了。

  5. 美国工人拥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

  6. 美国存在着一个开放的边疆地区,它起到了消解美国工人好斗性的作用注:本处参考了秦晖老师的文章

带着已有的结论,我们可以结合本书进行分析与思考了。

在本书开篇,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作者将美国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国度,甚至称“在美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模型正在被实践最准确地验证着,由于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如《资本论》 在倒数第2章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终变革马上到来的阶段”。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是,美国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矿产、港口、土地,都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相比于欧洲来说,美国的国土面积极为广阔,和欧洲近乎差不多大小,以至于作者认为美国事实上是一个民族生活在了一整块大陆上,而不是生活在了一个国家里。广阔的国土面积不光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人口,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不知道开篇这种论述方式是否会使人联想到托克维尔所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也是由北美大陆的自然写起。)

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条件,则是作者强调的美国的民族性,或者说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在书中作者没有给出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是作者认为美国人对优越的物质条件的追逐和通过奋斗改善自己生活的渴望,应该是构成了美国民族性的核心。比如,美国人注重数值,什么东西只要量化之后,数字越大就越好,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那些不可量化的领域(比如精神层面)。比起发展资本主义,可能会影响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效率)的因素,都会被美国人所忽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因此,作者的第一个观点可以在此处找到支持了。但是,单单是民族性并不足以解释这一切,因为美国有大量来自欧洲和其他大陆的移民,为了解释移民为什么没有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作者开始着重考察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

在政治上,美国的民主制度可谓是空前繁荣的。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过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变得稳定而且深入人心。与同时期的德国对比,美国的民主制度之中没有更多封建残余,因此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是欧洲等国远远不能比的。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例,一个美国公民在一年之中要参与22次选举!由此作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完全人民主权的国家。由于民选官员、民选政府,美国工人发自内心信仰民主制度,并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也正是因此,美国工人在政治上具有更多的可能。这一点也是与欧洲不同的地方。而美国民主制度的根基,即两党制,是作者重点考察的对象。在作者看来,美国的两党事实上早已没有了在意识形态领域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没有自己坚持的政治信仰,两个政党仅仅是作为在选举胜利后分配官职的集团。作者在书中给两党制下了一个概念,叫政治分肥制。由于这个特点,美国的两个大党可以很好地吸收第三党的政治主张,甚至快速转换自己的政治立场,加之两个大党的竞选资金等资源丰富,在大多数领域深耕已久所占据的先发优势,使得第三党,尤其是社会主义倾向的第三党在美国都迅速失败了。另一方面,在政治分肥制的基础上,两党也很容易吸纳工会、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加入自己的阵营,所付出的则是官职的许诺。也就是说,在分化了工人运动的同时,美国工人在事实上也具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以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第1、2、3、5条观点,这几点后世普遍持认可态度,有其他学者还在这几点基础上延申,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理论。

然而,本书浓墨重彩地描绘的,则是美国工人的经济状况。在这一部分,作者花了极大篇幅,引用了他在那个时代所能找到的最全面、最准确、最具说服力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详细对比了美国工人与德国工人之间的收入的差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工人的收入是德国工人的两到三倍,部分领域甚至达到了四倍的惊人差距。当然,仅仅展示收入不能说明问题,作者更进一步考证了美国和德国的工人在住房、饮食、穿着三方面的花费,详细比对了住房面积与房价、家具价格、饮食的种类和价格,以及衣着的价格和考究程度等细致内容。这些数据虽然有部分在后世也引发争议,但考虑到当时的条件,已经是足够详实了。作者在此得出了结论,美国工人的收入比德国工人更高,但物价却比德国工人更低,因此美国工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优于德国工人。作者在书中写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在烤牛肉和苹果派上,一切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烟消云散了。”

针对此观点,问题在于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会导致人们的政治倾向趋于资本主义,或者说趋于保守。与之相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好像更能体现社会心理的变化规律。这也是作者被攻讦最多的一点。人们往往观察到,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分配不公,往往更能引发社会变革。虽然作者也注意到了美国的贫富差距极为巨大,但他没有将美国工人的经济状况与贫富差距联系起来,进一步解释美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这是本书的一个缺点所在。

而至于作者的第六个观点,则更为令人不解,如果美国工人生活得如此之好,他们为什么要逃离呢?这本就是与本书其他观点矛盾的所在。如果本观点独立存在,当然可以将西部地区作为疏导社会矛盾的泄水阀,但与其他观点结合来看则让人充满不解。

更加迷惑的是,作者在书中最后一页说:“所有这些迄今为止阻碍了社会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因素都将消失或转向他们的反面,其结果是,在下一代人那里,社会主义在美国很有可能出现最迅速的发展”。这一观点作者没有进行任何阐述,就直接得出了之前观点可能全部被推翻的结论,这也是本书另一大缺点所在。

总的来说,桑巴特所提出的观点,值得阅读和思考。本书我个人认为,并没有非常好地回答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将本书视为一个抛砖引玉的“砖”,进一步结合其他历史、社会科学的书籍,在此问题进行更深探索,那么本书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同时,不要忽略桑巴特的研究手法,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接近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