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原文及翻译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26。纳于大庙127,非礼也。

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初九,将它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于礼的。

臧哀伯谏曰128:“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129,大路越席130,大羹不致131,粢食不凿132,昭其俭也133。衮、冕、黻、珽134,带、裳、幅、舄135,衡、紞、纮、綖136,昭其度也137。藻、率、鞞、鞛138,鞶、厉、游、缨139,昭其数也140。火、龙、黼、黻141,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42,昭其物也。钖、鸾、和、铃143,昭其声也。三辰旂旗144,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145。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146,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臧哀伯劝谏道:“做君主的,要发扬道德,遏止邪恶,用此来为百官做榜样,还怕有所缺失,所以发扬美德来晓示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用蒲席做垫子,肉汁不放调味品,主食不用精米,这是明白地晓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大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顶板,尊卑上下各不相同,这是明白地晓示制度。荐玉板、佩巾、刀鞘、刀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地位高低多少不同,这是明白地晓示数量。衣上画火、画龙、绣黼、绣黻,不同等级衣上画法不同,这是明白地晓示文饰。用五色来画山、龙、花、虫,这是明白地晓示色彩。铜铃、鸾铃、和铃、小铃,装在不同器物上,这是明白地晓示声音。日月星画在旗上,这是明白地晓示光明。道德,应该是节俭而有制度,增减按等级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表现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将这些展示给百官,百官因此戒慎恐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废除道德,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用来明白晓示百官,百官跟着这样做,又能惩罚谁呢?国家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道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贿赂公行还有比这更明显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还有些忠义之士反对他,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147,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148!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周朝的内史听说后,说:“臧孙达的后代一定会在鲁国长享禄位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

评论

排比句里边那些词,可以看看,未来兴许用得上。


  1. 126.郜(ɡào):国名。在山东成武东南,姬姓。鼎:古代以鼎为立国重器,象征国家权力。宋:国名。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子姓。郜早灭于宋,其鼎也归于宋。鲁桓公二年(前710)春,宋太宰华督杀宋殇公,为预防列国干涉,用郜鼎向鲁桓公行贿。
  2. 127.大(tài)庙:帝王的祖庙。这里指鲁国始祖周公之庙。
  3. 128.臧哀伯:臧僖伯之子,名达。鲁大夫。
  4. 129.清庙:太庙,祖庙。以其肃穆清净故称“清庙”。
  5. 130.大路:天子祭祀时所用车。路,又作“辂”。越(huó)席:蒲草编的席子。
  6. 131.大(tài)羹:肉汁。这里指用作祭祀的肉汁。不致:不以酸、苦、辛、咸、甘五味调和,白煮而已。
  7. 132.粢食(zīsì):祭祀用的黍、稷等粮食。不凿:不细舂,不作精加工。
  8. 133.昭:表明。
  9. 134.衮(g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冕: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礼帽。黻(fú):皮革制,用来遮蔽腹膝之间。珽(tǐnɡ):天子所持玉笏。
  10. 135.带:束腰用的大带。裳: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幅(bī):古人用布从脚背一直缠到膝盖,似今之绑腿。舄(xì):一种双层底的鞋。古代单层底的鞋为“履”,双层底的鞋为“舄”。
  11. 136.衡、紞(dǎn)、纮(hónɡ)、綖(yán):都是冠冕亦即礼帽上的饰品。衡,把冠冕固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线织的带子,垂于冠旁,下悬瑱。纮,古代把冠冕系在颌下的带子。古人带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綖,覆盖在冠冕上用布包裹着的板子。
  12. 137.昭其度也:是用来表示法度的。
  13. 138.藻:放玉器的垫子。用木板制成,外包皮革,上面绘有花纹。率(shuài):佩巾,字亦作“帨(shuì)”。鞞(bǐnɡ):刀鞘。鞛(běnɡ):佩刀刀把处的装饰。
  14. 139.鞶(pán):一种束腰的革带。厉:鞶带下垂的部分。游(liú):也作“旒”,旌旗上的飘带。缨:即马鞅,系在马颈上,用以驾车。
  15. 140.昭其数也:是用来表示等级的。
  16. 141.火、龙、黼(fǔ)、黻(fú):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图案。“火”形作半环,如龙者为“龙”,黑白相间刺绣为一对斧头形的为“黼”,黑青相间刺绣为两个弓形相背的为“黻”。
  17. 142.五色比象:指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在礼服上绘成山、龙、花、虫之象。
  18. 143.钖(yánɡ)、鸾、和、铃:古代装饰在车马旌旗上的响铃。钖,系在马额上。鸾,系在马嚼子或车衡上方。和,系在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铃,系在旌旗上的小铃。
  19. 144.三辰:指旌旗上的日、月、星图案。
  20. 145.章:公然行之。
  21. 146.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来象征九州。鼎是礼之重器,夏、商、周都以此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雒邑:东周都城所在。
  22. 147.内史:周朝官名。执掌外交、书王命和占卜等事。
  23. 148.臧孙达:即臧哀伯,“哀伯”是谥号。臧哀伯的父亲臧僖伯曾谏阻鲁隐公去棠地观鱼,他本人又谏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所以周内史有这样的感慨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