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作者是桑斯坦,著名法学教授。作者长期观察社交媒体对社会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法律带来的变化,著名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就是作者在另一本书(《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本书出版较早,英文版大概是20世纪出末尾出版的,因此有一些现象在当今略显过时(那些现象作者在《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这本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

内容

在本书第一章,作者以“我的日报”开篇,引出的个人订制信息的现象,然后浅浅讨论了一下言论自由与信息过滤的关系。而后,作者指出了过滤信息对公众讨论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进一步影响了言论自由以及民主政治(商议的民主)。

我的日报,大意是与传统报纸相对,我的日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报纸。

桑斯坦认为,这种“我的日报”式的自由选择信息的行为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而信息茧房危害无穷。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中,他会失去接触不同观点和事物的机会,也会逐步沉浸在系统的推荐算法之中。因此,他的个人生活和思维方式会趋于程式化、趋于机械。

这会带来两个严重问题:第一,信息茧房会加剧极端思想,先入为主的观念将在“回音室”之中逐渐根深蒂固并进一步强化。更进一步,虚拟串联团体认同催生了大量的仇恨团体和极端组织。这就涉及到第二点,群体极化分裂。由于公众在信息过滤中迅速分裂成不同的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共识越来越少,对社会粘性而言,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作者认为,这主要是消费者主权造成的,即消费者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决定信息的过滤与否。

桑斯坦对此深感不安,在他看来,言论自由是保持民主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的机制。为此,作者提出凝聚性商品和公共空间讨论两种方法,将网络空间视为公共空间,将信息作为公共财产,希望增加已经日益减少的公民之间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同时,桑斯坦对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可以找出一个和消费选择无关的市场,支持一个可以同时促进自由和民主的机制”。具体而言,在第八章,作者阐述了一些自己设想的,可以解决信息茧房以及一系列衍生问题的方案。

在后半部分,作者还讨论了一下言论自由和管制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的讨论比较显然是倾向于管制的,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关于这个话题,本书并不是专业和权威的作品,不多赘述。

他人书评

下面直接引用一段他人的书评作为小小的总结:“桑斯坦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并不会使公众缺乏好奇心或街谈巷议者从此消失。相反,公众越来越好奇,对街谈巷议的需求也持续升高。网络化虽带来更多资讯选择,看似更加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的理念下,势必蕴藏着对自由的潜在破坏。当个人忽略公共媒体而对观点和话题进行自我设限时,这样的机制其实存在着许多危机,愈来愈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当然,桑斯坦也认为,随着每个人获得广泛分散的他人所拥有的信息,而且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积累知识的发展更快、更便捷,人类要摆脱居住在信息茧房所带来的梦魇,可以通过集体的产品——由公众自由参与信息发布与维护的维基等载体形式,自由、积极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信息,使社会广泛而复杂的信息得以聚合,使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客观,既影响私人行为也影响公共行为。”

一些想法

美国的互联网发展较早,且商业模式更为成熟,因此桑斯坦和本领域的其他学者,在很早就已经预见到信息茧房的出现,并讨论了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桑斯坦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法,却作用寥寥,反而群体极化和分裂这样的灾难性后果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愈演愈烈,或许这是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吧。当然,我们要看到,桑斯坦所提出的公共空间的讨论,由于和自由冲突,在立法上并没有被明确规定,而在实际上也因为消费者主权的存在,导致公共空间事实上不能建立起来。在我看来,公共空间是一个比较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标签》这本书中,桑斯坦延续了其一贯的思想脉络,总结了《网络共和国》《网络共和国2.0》《信息乌托邦》等诸多著作,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做出一定的修改和更新,更多的细节问题,将在《标签》的读后感中写一写。然而其知识体系的框架,大概在本书就已经搭建完成了。

最后,用书中一段话作为结语:

一个表达自由的完善机制必须符合两个不同的要件。第一,人们应该置身于任何信息之下,而不应实现被筛选。······第二,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这两项要件在异质性高、偶尔面临社会分裂危机的国家里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