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完全铺开”。

整体感受

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法律工作,根据其经历和感受,在书中提出了现在法律行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而后,话锋一转,描绘了一幅未来法律行业的蓝图,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前景,尤其是其对信息化、自动化的构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很多人的局限。

有关现状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律所目前的最大困难之一“事多钱少”,这一点可谓当今法律行业的残酷现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恰逢最近有一位清华法学生由于被知名律所辞退而自杀引起巨大波澜,令人惋惜。在通读之后,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应该是会被逐步取代的。我个人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正在发生并在某个时间后骤然加快。同时,作者对于律所和法务部门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感到不满,并认为其不可持续。这一见解在作者刚刚从事法律行业时就已提出,在当时可谓是振聋发聩。时至今日,大多数律所(主要是中小型)也确实感到盈利的困难,并积极找寻变革方式,然而某些顶级律所改革起来却步伐缓慢。

计算机相关

考虑到作者的教育背景以及工作履历,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亲自使用过种种前沿的现代化办公的软件或者一些先进的“专家系统”(本来是AI领域的专有名词,放在这里并不符合其原本定义,但我确实想不到其他更精确的词汇),甚至可能深入了解过NLP的原理及其在法律行业的应用,并且对计算机所引起的管理学上的变革有着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作者在书中预测21世纪20年代他所预言的变革就会到来(本书出版于2016年),那么在2022年审视现状,我们发现其预言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成真,比如在线庭审、诉讼、电子证据提交、电子协作、法律问答系统、ML/DL模型判案等等。不过考虑到时代背景,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大大加快了这一步骤,尤其是我国在世界上对信息化办公的接纳速度是比较快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疫情,那么他所预言的时间节点实际上比现实早了可能十年时间,这或许反映了作者对法律行业与计算机科学深度融合的乐观态度,也包括其对传统法律行业的工作模式和法律行业的客户市场的一种不看好的态度。当然,他所预言的律所和公司法务的转型在2022年这个时间节点并没有大面积开始,十种新的法律职业(角色)也没有明显的标志证明其出现。对于上述这些变革是否会在21世纪20年代真的发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些思考

在上世纪80年代,连成熟的office都还没有面世,稳定的Windows系统也没有面世,甚至个人计算机都没有大量普及,更遑论互联网和近些年大热的人工智能了。而在那个时候,作者的研究主题就是法律与计算机的交叉内容,不得不说作者眼光的长远。当然,作者对于计算机行业前沿的了解和长期对于热点的追踪,使他真的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现状尤其是NLP对法律行业的影响,这样他才会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而不是像有的学者翻翻而谈人工智能哲学和人工智能伦理学之类在我看来有点可笑的内容。(这一点要着重说明,人工智能至少到现在,并没有真的“智能”,传统的模型依赖于大量标注数据、大样本,后来发展到海量参数的大模型——预训练,而尽管近年来有少样本学习、元学习、零学习的提出,希望神经网络真的可以像人一样拥有学习和思考能力,但SOTA的结果在复杂任务上距离人类水平仍有较大距离,以至于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出“人工智能”。)
其对于年轻法律人的建议和对法律行业的变革的预言,我个人认为具有参考价值,至少其对待变革的态度是非常正确的,即积极面对变革!当然,考虑当今社会的现状,对于在21世纪20年代毕业的法学生和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传统的学习和工作路线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并不可轻易转向或由于交叉学科、交叉培养的宏伟叙事而草率投身其中。
对于人工智能是否最终能够取代法律工作者,我认为现在考虑有些杞人忧天,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人工智能并不会完全取代法律工作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仅仅是辅助地位而不占据主导地位。其实人工智能所冲击的(或者是还未但有可能冲击的),也远远不是法律行业这一个行业。比如,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尽管榜单每年都被刷新(有时是大幅度刷新),CV方向的工作者备受鼓舞,认为以后再也不需要培养读CT图像的医生,可是从2015年到现在“却没有任何一名医生失业了”。所以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为时过早。但是,由于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法律行业工作方式的变化,我认为大量的重复性、低难度劳动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文书阅读和整理、观点提取(文本摘要)、构成要件的判定等基础工作和涉及岗位在10-20年后可能会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到了那时,大批法律工作者可能也会像被机器优化的工人、被大数据优化的分析师、被办公软件优化的会计、被自助机优化的收银员一样。我想,对未来,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就像新时代的文盲一样。

一个人的命运,不光要靠个人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opens; but we often look so long and so regretfully upon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 not see the one which has opened for us.